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两会盘点】刚需如何变实需 考验政府住房政策智慧

腾讯新闻  2015-03-19 16:35

海内外关注的今年的中国两会,终于拉下了帷幕。两会上从国家领导人到代表委员和学者所提出的一些具有真知灼见、切中时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种意见和议案提案,在公众和社会舆论中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还刚刚发酵。在老百姓关心的房地产和房价问题上,有些人还借此做起了文章。

在公众对两会关心的重头戏——人大闭幕日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的个问题就是房地产。尽管李克强总理对此的回答中规中矩,似乎也没有什么超出过去讲话的“出乎意料内容”,但还是有人故意“煽风点火”。什么“总理记者会释放5大房地产利好”,什么“中国人佳买房时机或再次来到”等等,甚至还有人鼓吹“第四轮刺激政策出台楼市又要火了”。其实,只要把李克强总理近一段时间的讲话认真的翻阅一下,甚至把他今年和一年前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房地产内容做个对比,就会发现这一年中,李克强总理关于房地产方面的讲话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房地产内容篇幅更少了。去年这方面有283个字符,今年只有201个。

但是,要如何解决好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提问中所强调的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和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问题,却是一篇不易破解的大文章。

不可忽略的“错位”,两会房市议政官民“走的不是一条道”

回顾中国两会上有关房地产话题,人们会发现一个见怪不怪的“习惯性错位现象”。中国青年报13日的一份报道,对此作了生动的注明。

该文报道了一位次上两会的摄影记者小方,“特别关注关于住房的政策”。他在听政府工作报告的“特别认真”,他说:李克强总理“提到跟房价相关的内容,我就咔嚓一张,也是我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但是,仔细搜索一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发现压根儿就没有“房价”两个字。阅读过李克强总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人都知道,主要的“干货”都在保障房上。在有关房地产段落的201个字符中,住房保障方面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从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的具体安排,从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到把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等等,涉及字符占了整个该段篇幅的四分之三(149个字符)。剩下的四分之一,也是一些“分类指导,因地施策”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类过去说过的话。

而报道中所提的参与两会报道的那位小方记者,看起来似乎和总理报告中房地产重点内容的关联度也并不大,他属于“市场解决决定”行列。这位“月收入1万2,一年差不多15万元”的媒体小白领,怎么看都不能算在住房保障的对象之中。这位提到房子就特别“动心动情”的年轻人,特别焦虑的是要买套70平方米(首付少100万元)的住房,“要不吃不喝6年才能攒够房子的首付”。如果算上其他生活开销,“得攒14年”。

此情此景,再生动不过的刻画了被高房价和住房问题压得“焦虑不堪”的众多中国市民,尤其是两三亿像小方这样的新市民,他们在房地产和住房问题上关注的焦点,和两会上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在内的官方政策导向上的“说法”,两者之间似乎是“驴头不对马嘴”,走的不是一条道。

两会期间有关房地产的民意调查也验证了这点。在中国网民人数多的腾讯网的“2015两会微调查”中,虽然编辑在选项中没有“房价”一项,但网民在选择“关心的两会楼市热点是什么”时,也只有10.86%的人选择了保障房,在七个选项中倒数第二(倒数的则是这几年已经从政府红头文件中“失踪”的调控政策)。而关心房地产税不动产登记的,则分别高达24.91% 和15.12%。在民调内容相对全面一些的新浪网的调查中,对“今年两会关于房子的话题,您关注什么”的调查中,29.9%的网民选择了“未来房价走势”,位居第二的“房产税何时开征”占到了19.3%。而关注“保障性住房供应人群”的,仅仅只有3.5%。

而凤凰网房产联合中国房地产报,根据网友点击投票所进行的“两会关键词大调查”筛选出了网友关切的16个热词,“保障房”一词干脆就没能够登上选项的榜单。

经济学家厉以宁的点睛之说:多建工薪族买得起的平价房

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在这次记者会,李克强总理都强调“中国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不过,人们也注意到,真正能享受到政府保障房覆盖的,虽然住建部的官员声称能达到城镇人口的20%左右,但如果扣除拆迁安置房和地方政府在保障房统计上的“水分”,真正可以享受保障房保障的市民,覆盖面也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现在的问题就是,其他那些在开发商高房价重压之下的买不起房的普通人怎么办?一个公认的比例的是,在需要买房或改善住房条件的市民中,有六七成属于买不起房的范畴之内。他们是中国城镇住房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住房刚需的“主力”。他们的住房问题不解决,把住房刚需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就是一句空话。

在这个问题上,政协委员、经济界学术泰斗厉以宁在政协分组讨论时一段讲话,也许在备受高房价煎熬的数亿城市居民中,听起来“特别受用”。

这位80多岁的经济学大师在政协会上建言:房地产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大机车,有房子才能带动消费,所以应该把老百姓关心的房子问题解决好。他为此提出三点建议;除了阐明高档房要让市场价格来调整、同时量不能太大,廉租房要继续盖让低收入者有房住外,特别强调:一定要多建平价房,让更广泛的人群和一般工薪阶层买得起。

厉委员的一番话,可谓是说到众多被高房价和住房问题搞得“焦虑不堪”的普通市民的心坎里,与公众在房地产上对两会的期待和要求高度契合。

厉以宁委员的有关为一般工薪阶层多建造平价房的建议,之所以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仅在于建议本身深得民意,还在于厉老的身份还有一般人不知道的背景。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就曾师从于他,厉以宁还与孟晓苏、李源潮和李克强一起,合著了《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由于厉以宁的学生在中国各个领域身居要位,所以也有媒体尊称他为“国师”,他的讲话对高层可能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应该说,厉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要继续振兴房地产,特别是提出多建平价房来,是一个既解决住房的民生问题、又解决中国经济的增长问题的一步好棋。在今天的中国两会上听到这样的声音,显得尤其可贵。

实际上,早在1998年实施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九八房改的文件中,就专门提出按照三个层次进行住房供应模式的改革。这就是“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人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低收人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 的廉租住房;中低收人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商品住房。”而这个中间所讲的“中低收入家庭”,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般工薪阶层,他们在城镇居民中的比例,都是高达70-80%。

找到家庭月均收入能买到1平米房办法,刚需才能变实需

通过我们此次系列两会专稿,不少读者朋友都已知道,进入21实际后,按照国家房地产和住房发展是规律,中国正好处在两个高速发展的交汇期,一个是在国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约为户均100平方米)之前,国民将对住房保持旺盛的需求,住宅产业将会有一个持续的高速发展;二是当国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3000美元的区间时,普通居民的住房消费也将进入一个爆发期;

我们也知道,如果普通市民都能买得起住房,作为居民投资大一块的住房消费能正常起来,今后6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竣工的新建住房就有26.2亿平方米的。但是,从2012年以来的3年中,城镇所有竣工的住房总和也只有23.87亿平方米。就是按照这两年城镇每年10亿平方米左右的商品住房的年销售量(包括库存房和预售房)来看,城镇商品住房的销售总量,也只占到刚需潜力的一半左右;

我们还知道,就是在住房实际消费只有住房刚需潜力的几分之一的情况下,去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竟然出现了创纪录的“过剩”和库存滞销。2014年末6.2亿多平方米待售的商品房面积,已经比2010年中的1.9亿平方米暴增了2.24倍。更可怕的,还是到去年10月,商品房销售只占到正在施工的商品房面积的比例不到10%,这就意味着没卖出去的在建商品房,达到惊人的80亿平方米左右;

我们更知道,在前总理朱镕基执政的5年任期内(从1998年3月到2003年3月),“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7.8平方米增加到近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2.5平方米增加到26.5平方米。但是,从2003年到2014年底,城镇人均的住房面积12年时间不增反降,从人均22平方米降到20.97平方米。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却从26.5平方米提高到37.1平方米,没有政府和开发商“制衡”的他们,每年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接近一平方米。

所有的问题都说明,我们的房地产和住房政策出现了偏差,未能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开发商市场下的高房价,不仅严重遏制了城镇普通居民正常的住房消费,而且也大大拖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所有的问题也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宅产业发展的大的潜力,不是在于城镇化能带来多少人口红利,而是住房政策及供应模式,究竟能否彻底解决普通城镇居民买不起房这个主要矛盾。为什么在国际上公认的住房需求和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双重作用期,中国城镇的住房消费不进反退?为什么政府的住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重点,总是和绝大多数公众所期待的“错位”?只有厘清这些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的问题,才有可能“拨开乌云见太阳”。

这里的关键,就是要重新找到解决普通市民和一般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的方法,而且这种创新的住房供应模式的推广,在能实现政协委员厉以宁所说的平价房大规模供应的同时,又不会对现有的房地产市场带来太多的冲击,同时也不会影响政府作为财政支土地出让金的“可持续”。 只有实现这种“三赢”的局面,创新的平价房的供应模式才可持续稳固发展。

无论是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还是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都需要我们能创新出激发住房刚需真正释放出来的办法及模式,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政府在住房和房地产政策上拿出更多的智慧的时候。

其实,我们在九八房改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过让普通百姓用家庭4年收入就能买得起一套60平方米(房价收入比4)住房的供应方法。在现在一些大中小城市中,也有解决住房问题比较好的地方政府。

去年笔者曾经到重庆市,对这个第四直辖市房价之低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千万级以上人口的城市,重庆市区的房价一般每平方米在7000多元左右,更“离奇”的是,重庆销售商品住房,还是以使用面积为标准,这要比其他地方的“建筑面积”至少要多10%以上。这主要归功于重庆市政府在坚决住房和房地产市场问题上,着力点放在激活普通市民住房消费、在做大住宅产业上做文章。他们不像大多数中国城市那样,为抬高土地出让金,和开发商联手控制土地和房源的供应,人为抬高房价,终遏制了普通市民的住房消费。

数年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就提出让每个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能买得起1平方米住房。该市百姓买一套9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只需7年半的家庭收入(房价收入比为7.5)。这个数字虽然在国际上还属偏高,但毕竟比中国多数大中城市的买房负担下降了一半左右。他们在大程度扩大保障房供应的同时,在商品房供应的市场上也绝不袖手旁观,采取“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制。一方面,重庆政府从2010年起就制定规划,在10年内建造2000万平方米共计30多万套的公租房,让100万人有房住;另一方面,在商品房市场上,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加大土地供应,保证商品房的楼面地价不超过当期房价的三分之一,并通过增加房源供应遏制了地产商借“饥饿营销”哄抬房价,从而基本上保证了房价在普通百姓“买得起”水平基础上徘徊。

实际上,国内能成功把房价控制在普通百姓买得起水平的城市还有不少,不只一个重庆。如在平均房价每平米一万六七元的南京市,离它西南50多公里的马鞍山市也是一个省辖市,按照马鞍山市政府官方公布的数据,去年它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50元,三口之家的月家庭收入就是7737.5元。而据某房地产指数统计数据,今年2月马鞍山的商品住宅的“样本均价5088元/平方米”,相当于每月平均的家庭收入就可以在当地买1.52平方米住房。而南京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568元,只比马鞍山高出三分之一略多,但房价却是马鞍山市的2倍以上,该市平均家庭月收入只能在南京买0.6平方米左右商品住房

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使刚需真正变实需,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和房地产利益链上开发商的特殊利益以及政府从中的不当得利做切割的勇气。要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上特别强调的“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首先必须在住房主导政策上来个“拨乱反正”。只有抓住让普通百姓买得起房这个住房政策的大纲,中国房地产市场和居民的住房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